1
判断一个城市经济好坏,要看它能装下多少钱。
(相关资料图)
而装下多少钱,主要看2个数据,其中一个是GDP。
GDP数值越高,城市经济价值也就越高。
除了GDP,还有一个更可靠的数据,就是“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又叫资金总量。
这个指标由央行直接统计,代表一个城市总共有多少钱,总共汇聚了多少资金和受资本青睐的程度。
今年上半年主要城市的金融本外币存款余额已经发布。
各大城市都被揭开老底。
数据来源:各地市金融管理局、统计局
10强城市资金总量全部突破4万亿大关。
北京、上海和深圳的资金总量遥遥领先,都超过10万亿,后面紧跟着广州。
这四个一线城市都保持了极高的资金承载能力。
二线城市中,资金总量超过4万亿的有6个:
杭州、成都、南京、苏州、重庆、天津。
以上这些城市有什么共性?
发现没,它们全都集中在4大城市群之中!
长三角:上海、杭州、南京、苏州;
珠三角:深圳、广州;
京津冀:北京、天津;
成渝:成都、重庆。
都是所在城市群的绝对核心城市!
在这些头部城市的带动下,4大城市群虹吸了全国大部分的资金和人口。
早在2020年,这4大城市群合计占全国GDP总量就已经超过一半了!
人口就更不用说了。
七普数据显示,一个长三角人口净流入超3500万,一个珠三角净流入约4000万。
我们还有太多城市群:
山东半岛、中原、关中平原、粤闽浙、北部湾、哈长、辽中南、滇中、天山北坡等等。
为何实力差距如此悬殊?
2
从经济总量上看,长三角无疑是NO1。
我们来拆解下头部城市上海。
去年,上海工业增长持续发力。
可见,上海不光是金融中心,更是实力强劲的工业城市!
由工业主导的第二产业,涉及大规模产业集群,能带给周边城市很多机会。
所以我们再去看苏州,已经超越上海成为第一大工业城市!
苏州到底有多强?
有没有注意到?全国资金总量TOP10城市里,只有苏州是一个地级市。
其他都是省会城市、直辖市、单列市。
苏州今年历史性超过了重庆、天津这两个直辖市!
一个地级市能做到如此,确实牛。
我们再去看苏州和上海的产业结构对比会发现,重合度超高!
除了上海和苏州,还有珠三角的深圳和东莞。
可以这么说,东莞是深圳产业外溢最大的受益者!
深圳产业外溢,东莞引入华为,基本上东莞的高端产业都依托华为。
没有华为,也就没有现在的东莞松山湖。
东莞经济最强的长安镇,2022年GDP达895.18亿元,已经超过很多地级市了。
作为东莞第一强镇,长安镇是OPPO、vivo手机的故乡。
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和智能手机生产基地,长安镇手机出货量占全世界的1/8。
这些都是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结果。
所以,并不是城市之间距离近,就能真正成为经济共同体。
产业的高度关联才是城市能真正一体化的基础!
3
当经济产业高度关联,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人口频繁流动。
全国最繁忙的高铁线路中,长三角占六成,领跑全国!
其实,高铁线对于整个长三角来说,更像是内部的环线,把覆盖到的城市最大程度的纳入自己的怀抱。
于是就出现了下面这种局面。
城市之间跨域融合,相互交叉,正向激励。
高铁等轨道交通把这些城市拉到一起,快速把人和钱更好的在城市之间传递,产业资源也更加均衡。
今年6月,苏州地铁和上海地铁11号线互通,意味着从苏州到上海可以直接坐地铁!
《2022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显示:
上海跨城通勤者最主要的居住地就是苏州,占了通勤总规模的9成左右!
如今沪苏轨交上的变化,让两个城市几乎不存在距离问题!
事实上,最最知名的同城化,是广州和佛山!
佛山最大的优势就是跟广州无缝衔接。
从地理位置上看,佛山紧挨着广州,两地市中心的距离不到20公里。
这是广州和佛山的地铁规划图。
广佛同城,佛山早已像藤曼一样附着在广州身上。
珠三角的其他城市也一样,被高铁等轨道交通串联的非常紧密。
赣深高铁开通运营后,广东更是以2400公里的高铁里程数,成为我国高铁第一大省。
人和钱最聚集的地方,就是资产泡沫涌动的地方,经济才更具活力,城市才更有未来!
4
从这样的角度看,很多城市群,其实都是伪概念。
城市群可不是几个城市在一起随便画个圈就能成功的。
它需要经济和产业上的深度关联,通勤的全面高效!
是的,很不容易。
但如果能满足,就能释放更大的能量。
最近的大会上,有一句话很重要:
要适应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
这句话更多是说给各大城市听的。
具体怎么做?
一定要要因地制宜的长期规划!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优势,要因地制宜发展最适合自己的产业,有前瞻性的产业结构。
不仅要站得高,还要看得远。
如果单纯为了发展而发展,很容易受挫。
不少城市为了追逐看起来的高大上,在一味的“去工业化”。
什么后果?
香港因为过度追逐第三产业,几乎完全放弃了制造业,逐渐陷入产业空心化困局!
创新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在香港也无法落地。
金融、贸易等支柱产业固然能让城市迅速繁荣,但在面临全球性危机的时候,就会变得不堪一击!
后来香港也多次提出“再工业化”,但始终都没能顺利实现转型升级。
如今,太多城市开启“去工业化”,过度追逐第三产业,反而容易导致产业空心化风险,融资难度加剧,负债率飙升!
即便是4大核心城市群,也面临着如此严峻的考验!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国IT产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