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广告
x 广告

咫尺与千里:艺术家曹晓阳的“山中妙音”

时间:2023-07-31 13:38:15 来源:浙江日报

潮新闻 记者 陆遥

一个人,为什么会坚持二十年如一日地用木炭作画?


【资料图】

7月30日晚,《山中有妙音——曹晓阳的山水工作》展览在杭州西子湖畔的净慈美术馆开幕。近距离观看这些作品时,你或许能找到答案。

曹晓阳教授,1968年出生于江苏镇江,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重要艺术展览中获奖,并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湖北美术馆、 ColbyCollege艺术博物馆等收藏。

本次展览囊括了曹晓阳教授近二十年来以木炭绘画的50余件精品,围绕着“山水”这一主题展开,共分为三个部分。

《山中有妙音》系列,主要聚焦山水中的景致。

《咫尺之间》系列,有些是实境写生,有些是背临和创作的小稿,这些都是曹晓阳的“山水日课”。“咫尺之间既是指咫尺大小的画面,也是作画时手眼之间的距离。在这咫尺的距离上,去感受众山气象,体悟天地人事,咫尺之间也意味着近在咫尺,我以木炭这种随手可得、随时可用的画材,构成了山水日课的工具和取法自然的工作方法,将那些转瞬即逝的种种迹象和生机背临下来,推演出来,以咫尺之间见千里之遥。”曹晓阳补充说,咫尺之间对于他是工作方法,更是工作态度。

《二十四节气》系列,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为题。曹晓阳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人与天地自然间的坐标,它打通了中国人与天地的关系,引导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二十四节气系列是对一种世界观的演练与表达。造化之秘,在这些物象的集聚与铺陈中,演化出一个个的“山水剧场”。

“木炭和纸,构成了我山水工作最核心的部分,也让我的山水工作保持了一种纯粹性。”曹晓阳说,“‘山中有妙音’对于我,是去山中格物致知,寻理问道,求山水之真,大物之美。山水对于我来说不是山水画的图式或历史经验,也不是以一幅作品为结果。我的兴趣是在那个操练推演的过程。”他常常一张实景写生,要画三四天。所面对的那座山,在这几天之中不绝地变化,时隐时现,虚虚实实又浑然一体。在他看来,山水不是被文化过的“图示”,而是通过山水工作,形成对这个世界的持续关注和理解,在此实现对自然与现实的超越。

很多人问他,为什么每幅画里的每棵树都不一样?

“其实对我而言,这些树就像人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都有自己所生存的环境,都有自己所处的社会位置。”曹晓阳举例说,比如在阳光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树一定会长得很直很大;一群树簇拥在一起,一片密林,因为阳光缺失,这些树的枝条都会比较细长;悬崖峭壁这些地方,因为水分不足根基不牢,那些树就会长得比较曲折。万物的这种关系,都有自身内在的规则,都是顺势而长,依理而生。在他看来,山水里,也有类似社会学的关照。

曹晓阳的木炭山水已经画了有二十年的时间。在创作中,他特别喜欢那种溪落深涧、众山回响的感觉,经常把画面处理成那种天将破晓的状态,万物慢慢打开,如同山间变幻的云烟。而木炭,是绘画材料中最稳定的一种,但它变化无穷。他经过长时间的磨练,将这种松软难成型的东西控制自如。“木炭取之为林,对我而言,又还之于林,用木炭在植树造林。”他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号叫“山工”,即为山里的工作者,一个用木炭工作的人。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认为,木炭为笔,滋润最难。不在笔精墨妙,而在气韵。曹晓阳以木炭为笔,摆脱了毫管笔墨独有之意趣,抛却水晕墨章的万千魅惑,反而更切近于事物本身,更加应和着荆浩《笔法记》中所言,将气和韵,落实为景与思。

本次展览对公众开放,时间为7月31日至10月8日,每天8时至16时,节假日正常开放。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国IT产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