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广告
x 广告

要闻:“画得很好,以后不要再画了。”

时间:2023-06-01 16:35:37 来源:哔哩哔哩

画画

是年春,赵孟頫作《红衣罗汉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画中僧人着红衣袈裟,将僧鞋置于一侧,盘膝坐于树下坡石的红毡之上。他丰颊高鼻,胡须浓密,肤色黝黑,是典型的非汉人模样的胡貌梵相。经过修行,僧人头顶长出肉髻,身后生出光环,这些细微特征无不说明,他已超越凡身,变为了得道修成的罗汉。

红衣僧人的身份,存有争议。

1303 年夏,元朝帝师胆巴离世,翌年初,赵孟頫以图画纪念。部分学者认为,红衣僧人正是萨迦派高僧胆巴。

只是,描绘胆巴,并非赵孟頫作画的本意。南宋时,尚且年幼的宋恭帝赵㬎( xiǎn )退位降元,至 18 岁,他被元世祖派至吐蕃学习梵书佛法,数年过去,潜心于佛门的故国帝王,已是佛学大师,并于萨迦大寺作得总持。于是今人推测,赵孟頫写《红衣罗汉图》,是为悼念胆巴,更是在隐喻萨迦大寺中的宋恭帝,以慰思国之情。

关于红衣僧人,也可不做身份判断,只将其视作普通僧人。若是如此,《红衣罗汉图》则昭示着赵孟頫对人物画的跨越式推进——他以遒劲圆畅的铁线勾描衣纹,用青绿画法皴染石块与土坡,后在洋红底上晕染朱砂,整幅画在一片古意中呈现出了鲜艳又不失厚重的色彩力量。

显然,赵孟頫正试图从魏晋以来特别是唐代绘画中,吸取传统之法,以时人气度,开创绘画新貌。此种试探,正如那默默盛开的充满生机的小花,亦如他 17 年后写在画末的跋文:余尝见卢楞伽罗汉像,最得西域人情态...余仕京师久,颇尝与天竺僧游,故于罗汉像自谓有得。

四个世纪后,《红衣罗汉图》迎来最有权势的收藏者。

1757 年夏日,乾隆亲览此图,留下了必不可少的口水题跋和诸多印章。此番阅览,应是不够畅快,经过 5 年的品读,他再次展开《红衣罗汉图》,依此仿画出了风格轻飘的《罗汉像》,在题上一段长长的跋文后,终是作罢。

粗略看去,《罗汉像》似乎展现出了一丝绘画功力,但在对比赵孟頫的《红衣罗汉图》后,会发觉乾隆之作,了无生趣。因为无论是勾画还是设色,《罗汉像》都显得生硬呆滞,最为逊色的是,红衣僧人原本静穆的神态,在这里变为了游离与发呆,罗汉的淡然,荡然无存。

乾隆对赵孟頫的画作,情有独钟。这位执着但不够优秀的画者,还曾临写过赵氏的经典画作《二羊图》。

赵孟頫的《二羊图》,只画两只羊,别无其他,十分简洁。其一低头俯视,似有发出咩咩之音,另一只昂首远望,静立闲逸。毛长而浓密者为山羊,毛短而柔软者为绵羊,两羊顺时针看向一侧,形成闭环,一动一静,勾画得适。

读《二羊图》之细节,更是惊人。

赵孟頫仅是用墨的浓淡干湿,便画出了两只羊的不同样态及毛的不同质感。特别是绵羊,在只有墨线的轮廓边缘,因行笔的停顿起伏,竟也使未曾出现的羊毛有了绵软质感,此种技巧,令人叹服。

而赵孟頫却在题跋中写道:余尝画马,未尝画羊。因仲信求画,余故戏为写生。大意是,平日画马多,从未画过羊,因朋友求画,我才第一次画了羊...

难以复现的有着超高技艺与格调的《二羊图》,乾隆也想尝试。

1784 年正月,他先是在《二羊图》上部题下了御题诗。珍赏一年,于次年初,他另加一羊,仿照《二羊图》,画出了自己的《三羊开泰图》。

右侧的两只羊,完全取法赵孟頫,但碍于取法不畅,两羊形态粗糙,画韵全无,将元代人评价牧溪画作的一句话放在这里,或是十分适宜:粗恶无古法。

相较来说,缺少了参照的第三只羊,似乎容易接受一些。那卷曲的羊毛,整体相近,暗含将三维图像变作二维平面图像的勾画技法,其造型,酷似儿童画作,画中小羊虽无太多变化,却多了几分天真与可爱,细细读来,竟也让人有了一丝喜欢。

时过近千年,再读赵孟頫与乾隆的绘画,我们大致是了然了一个道理:绘画,是需要天赋的。倘若赵孟頫品赏过乾隆的可爱画作,会作何感受?作为文人的赵氏应是不会直接说出什么,但也许会在心里默念:画得很好,以后不要再画了...或者把绘画当作消遣,挺好的。

作者:莫一奥,文字工作者,长期从事中西艺术史和人文历史等泛文化内容写作,目前所有文章均发布在微信公众号“LCA”和“莫一奥的”。

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

关键词: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国IT产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