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广告
x 广告

热议:动态报告 | KOLON 1973开业、二期显雏形,入春后的上生·新所有点热闹

时间:2023-05-01 00:15:21 来源:竞争法与商业战略

去年12月,我曾分享过一篇《》,首次对上生·新所的整体定位、规划等各方面的演进做了相对系统的梳理,也为之后的长期关注建立基础。本文时隔4个月后再次更新项目动态,既有对此前推文内容的回溯,也有全新内容的呈现,另外二期逐步对外开放后的探班也让我对项目有了一些新的感受,一并分享。入春后的上生·新所,有点热闹。


【资料图】

一期多个重要品牌开业‍‍‍‍‍‍‍‍‍‍‍‍‍‍‍‍‍‍‍‍‍‍‍‍‍‍‍‍‍‍‍‍

在前期推文中有谈到项目通过与LENBACH兰巴赫的全面合作,为海军俱乐部附属泳池周边带来5家拥有不同细分市场定位以及运营方式的餐厅,从而使该片区的商业展现出全新面貌。当时的进度尚有鱼主题餐厅El Pescador和墨西哥餐厅LOS PACOS帕库两家餐厅处于筹备中。‍‍‍‍‍‍‍‍‍‍‍‍‍‍‍‍

近期LOS PACOS揭开面纱,该品牌选址位于喷泉广场进入到商业部分的转角位,是项目餐饮业态调性的门面担当。品牌的开业恢复了该侧动线视野的通透,同时外放的品类调性结合众多老外消费者呈现的状态,为上生·新所打好头阵。

我在评述位于泳池边的LENBACH POOLSIDE时曾说到:

形象方面,项目与品牌针对园区以及泳池特性对风格进行了严格把控,突出亲近自然的休闲氛围。

相对应的,5家餐厅中最为远离泳池空间的LOS PACOS则带来了一则花园小屋,在不同的选址环境中延续了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彰显品牌诚意。值得一提的是,这家餐厅由于室内部分面积有限,因此对消费主力外摆区域设计搭建了框架和顶棚,以规避天气因素影响的痛点,同时美观度与通透性也依旧在线,是一则比较特殊的外摆空间设计方案范本。‍

进入到上生·新所中部核心点位,迎来近期调整的重头戏——KOLON SPORT可隆新店开业。在户外露营风盛行的近几年,这个该领域的专业品牌借势入场,不仅先后入驻了兴业太古汇、港汇恒隆广场、浦东嘉里城等优质开发商的标杆项目,此次更是在上生·新所这个有别于传统商业的场域,以「KOLON 1973」为名开出旗舰型三层大店。‍‍‍‍‍‍‍‍‍‍‍‍‍‍‍‍‍‍‍‍‍‍‍‍‍‍‍‍‍‍‍

整家店颇具巧思地活用谐音以“丰餐露宿、锦衣野行、别有动天”为楼层进行命名。

1层除了售卖各类户外用品外,还引入了咖啡业态。

2层主要以鞋服类产品为主。

3层可谓真别有洞天,沿着旋转楼梯向上,迎来位于屋顶露营休闲空间,完美诠释品牌调性,也充分发挥出了独栋楼宇的想象空间。‍‍‍‍‍‍‍‍‍‍‍‍‍‍‍‍‍‍‍‍

就在刚过去不久的4月20日,品牌的启幕活动将整栋建筑外立面进行了重塑,寓意一个来自1973年的国际包裹,同时彰显品牌亲近、探索自然的价值观,视觉冲击堪比一家“新店”。‍‍‍‍‍‍‍‍‍‍‍‍‍‍‍‍‍‍‍‍‍‍‍‍‍‍‍‍‍‍‍‍‍‍

除此之外,我个人很喜欢品牌设置在店铺周边的坐席区,为硬朗的外立面带来更多亲和力,也让项目公共空间的小憩属性得以体现。‍‍‍‍‍‍‍‍‍‍‍‍‍‍‍‍‍‍‍‍‍

除了零售和餐饮各开一家新店外,进场筹备中的品牌也有持续更新。其一,素然公司在已引入An Ko Rau和kleeklee两个品牌后再度扩容,为项目带来旗下藏地文化品牌SHARDAA。

4月初,素然旗下6个品牌ZUCZUG、klee klee 、An Ko Rau、4M36、WHM、3ge3 project在上生·新所开启2023秋冬新品发布会。

同期,素然旗下主打环保理念的klee klee与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BCAF)在联合发起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起与保护—naze naze独龙族”项目,在上生·新所带来「八岁在一起」主题展,进一步输出更为丰富的品牌精神理念。公司、店铺、秀场、展览齐聚一堂,足以成为项目与租户共创内容的教科书级案例。

其二,此前在推文中提到:

‍‍‍‍‍‍‍‍‍‍‍‍‍‍‍‍‍‍‍‍‍‍‍‍‍‍‍‍‍‍‍‍‍‍‍‍‍‍‍‍‍‍‍‍‍‍‍‍‍‍‍‍原位于Seesaw边上的300㎡+空间也将以崭新姿态呈现。

现答案也已揭晓,来自我们家喻户晓的永久自行车旗下品牌“1940”。这将是品牌在上海开设的首家线下店,期望打造为以骑行与生活方式相融合的体验空间。

该品牌升级后曾在一些市集活动中闪现,此次在上生·新所开出大店,店内设有瑞典高端电动自行车CAKE品牌的国内首家概念空间体验馆,结合骑行轻量化户外露营主题,骑行潮牌及复古服饰集合,打造多样化骑行生活方式空间。

除此之外,线下门店还将供应咖啡、轻食,结合当下流行的户外元素,打造户外沉浸式休闲环境,建立属于骑行爱好者的社群,并为成员提供交流分享的环境,成为一家围绕骑行主题的沉浸式生活方式空间。同时使项目可继续贯彻其倡导的户外健康生活方式,且丰富了品类构成。近期项目新增统一地台布置外摆空间,待1940开业后会进一步丰富这一区域的活力。‍

进入到2023年后人文活力提升显著,其中在消费层面有一比较显性的体现来自于骑行方式以及相关业态品牌的持续升温,包括Brompton、WeCycle、TREK、1940等各种国内外专业线品牌持续进驻到众多商业项目是极好的佐证,也期望我们老字号品牌能够从形象、人气到效益方面能够全面迎来利好。‍‍‍‍‍‍‍‍‍‍‍‍‍‍‍‍‍‍‍‍‍‍‍‍‍‍‍‍‍‍‍‍‍

以上是上生·新所一期的近期主要调整,数量不多但话题不小,足以带来一波新鲜热度,它们既有此前筹备品牌的全新呈现,也有新进围挡的有趣品牌,且全程未偏离项目整体的定位基调,未来势必会进一步延续。‍‍‍‍‍‍‍‍‍‍‍‍‍‍‍‍‍‍‍‍‍‍‍‍‍‍‍‍‍‍‍‍‍‍‍‍‍‍‍‍‍‍‍‍

而延续的还不止是一期的品牌调整,还有更为值得关注且势必会在下半年成为项目“热闹”焦点的二期部分。在此前推文中我曾做过预告,现随着楼宇完工、品牌即将陆续进场,二期也开始显雏形,下文进入到本文的第二趴。‍‍‍‍‍‍‍‍‍‍‍‍‍‍‍‍

二期N1对外开放

品牌陆续进场

首先登场的是二期N1,位于项目南侧一个独立区块。‍‍‍‍‍‍‍‍

整个N1并非规整的盒子建筑,而是更偏向于紧密相连的模块化结构,给内外场均带来多元化观感。

沿袭了上生·新所整体办公和商业7:3的配比,N1的商业部分同样大部分集中在1层沿街位置,拥有对外展示面,仅个别对面积需求较大的品牌拥有双层店铺,高楼层则以办公为主,但消费者能够有机会去到2层,感受俯瞰园区的不同视角。‍‍‍‍‍‍‍‍‍‍‍‍‍‍‍‍‍‍‍‍‍‍‍‍‍‍‍‍‍‍‍‍‍‍‍‍‍‍‍‍‍‍‍‍‍‍‍‍‍‍‍‍‍‍‍‍‍‍‍‍‍‍‍‍‍‍‍‍‍‍‍‍‍‍‍‍‍‍‍‍‍‍‍‍‍‍‍‍‍‍‍‍‍‍

品牌招商方面,此前推文有展望:‍‍‍

一期已经踩到了令人鼓舞的节奏,势必为二期未来的规划和招商提供了理念和定位基础。

目前N1已确认引入的品牌包括有已剧透过的户外运动品牌OZARK、家居品牌Rimadesio等,以及Banana in蕉内也将办公室选址于N1,依旧主打户外运动以及健康生活方式,印证了我此前的展望。

同时,上生·新所独特的属性以及开放式形态有助于品牌如KOLON SPORT可隆般开出有别于进驻购物中心的定制店铺,等品牌开业后我届时可以做一些探班分享。‍‍‍‍‍‍‍‍‍‍‍‍‍‍‍‍‍‍‍‍‍‍‍‍‍‍‍‍‍‍‍‍‍‍‍‍‍‍

这些特征潜移默化中已为上生·新所建立标签留下烙印,也势必为二期之后西侧更大面积的商业、办公内容招商建立认知基础和调性氛围。‍‍

这里有个小彩蛋,项目于去年12月对番禺路侧的入口进行了改造升级。

过往我对于上生·新所边界的认知,主要来自于西侧和北侧两端,前者为项目主入口,后者位于延安西路沿街,对于我这类目的性消费者而言,大多会从这两个出入口进场。相对而言番禺路侧由于远离商业内容,因此关注度较低,但对于该片区附近的高粘性常客而言,这是连接街区商业氛围浓郁的番禺路的要道,且周边的餐饮等商业内容能与上生·新所形成互补。

伴随着二期N1的亮相,迎接这条小径的是一个全新户外广场以及N1楼宇,有了广场的公共空间属性以及商业及办公内容加持后,该区域将由原先单一的步道职能变得更为多元化,进一步强化项目东南侧活力的同时,也会让目前内容稍显西倾的姿态变得更为平衡。

伴随着二期逐渐揭开面纱,项目顺势开启一系列主题活动。此前推文对上生·新所近年的活动定位、形式以及调性有做过详述,核心在于:

针对公共空间氛围的利用,以及文化艺术领域的探索进行深入挖掘。‍‍‍‍‍‍‍‍‍‍‍‍‍‍‍‍‍‍‍‍‍‍

4月28日至5月4日,咖啡戏剧节再度回归。

作为项目已经持续到第三届逐步形成IP的“保留节目”,今年将会在海军俱乐部等空间上演三部法国经典咖啡戏剧作品,并在公共空间、孙科别墅等场内各区域带来各种互动活动。延续项目主题活动固有调性之余,也让精准用户们有机会先行探索即将亮相的二期部分。

总体而言,不论是最新开业的品牌成色、二期最新进展还是持续高品质活动的加持,扩容后的上生·新所依旧保有熟悉的配方,加入全新内容后未来更值得期待。‍‍‍‍‍‍‍‍‍‍‍‍‍‍‍‍‍‍

写在最后‍‍

由于对上生·新所的持续关注愈发深入,我个人感受的强度和丰富度也有所变化和延展,所以趁每次写推文内容就稍作分享。

与《》更为注重整体理念和规划相比,本文在结构方面更注重时效性内容的分享。而此前推文提及的几个看点环节,依旧能穿插在本文的各个部分,说明项目在经营过程中的整体逻辑是通顺、一致的,项目的“人设”也会因此而逐步强化,这对任何项目而言都尤为重要。

是城市更新 但不乏商业

城市更新是一个很宽泛的范畴,住宅、公园、街道甚至公共卫生间等,一切能以现代化手法让城市更美好的举措都应该算作为城市更新。商业只是其中的一个板块,承载着部分职能。上生·新所的前生是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更新的基础是对公共空间以及保护建筑的维护和再利用,增加商业内容是唤醒活力输出更多价值的手法。

而之所以上生·新所对于我这类极为垂直的商场类自媒体都值得长期关注,在于其相对丰富的构成、现代化的运营手法、商业质感的体现等等,相对于更为“自由生长”的小规模城市更新案例,上生·新所确有不少看点更便于为多数商业项目作为借鉴和参考。‍‍‍‍‍‍‍‍‍‍‍‍‍‍‍‍‍‍‍‍‍‍‍‍‍‍‍‍‍‍‍‍‍‍‍‍‍‍‍‍‍‍‍‍‍‍‍‍‍‍‍‍‍‍‍‍‍‍‍‍‍‍‍‍‍‍‍‍‍‍‍‍‍‍‍‍‍‍‍‍‍‍‍‍‍‍‍‍‍‍‍‍‍‍‍‍‍‍‍‍‍‍‍‍‍‍‍‍‍‍‍‍‍‍‍‍‍‍‍‍‍‍‍‍‍‍‍‍‍‍‍‍‍‍‍‍‍‍‍‍‍‍‍‍‍‍‍‍‍‍‍‍‍‍‍‍‍‍‍‍‍‍‍‍‍‍‍‍‍‍‍‍‍‍‍‍‍‍‍‍‍‍‍‍‍‍‍‍‍‍‍‍‍‍‍‍‍‍‍‍‍‍‍‍

具有商业性 但不止是商业‍‍‍‍‍‍

如同我在写K11时,最早被纠正的一个话术是——该项目是“购物艺术中心”,而非艺术购物中心,顺序调换后重点不同导致了我们对其理解的基础逻辑也会有所不同。

而我在写上生·新所时,被纠正的点在于这是一个“园区项目”而非“商业项目”。虽然上文有说到其相对而言具有较强的商业性,但实际面积的占比依旧有限。同时前店后企模式在这类项目中的适用性更强;在招商过程中,办公和商业能够更为有机地进行融合。

其实这类现象在主流商业项目中也不乏案例——在CBD写字楼租办公室的品牌公司,往往也会在其配套商业体中开设有专卖店,商业逻辑和模式总是互通的。也正因为如此,我才有机会能用个人对于商业项目的认知方式来解读上生·新所,而上生·新所的园区属性也让我能从中学到更多。

聊聊公共空间的意义‍‍‍‍‍‍‍‍‍‍‍‍

由于二期的筹备,我在上生·新所的涉足点也变得更为开阔,去到了更多小径等支动线,从而更强烈地感受到了该项目的公共空间属性——工作日的上午,我们会看到周边的居民在此闲逛小憩;中午办公族外出就餐,上生·新所因此会迎来一天内自然客流较大的时光,而这些在广场、小径或穿梭或闲逛的办公族,为项目带来了有别于“打卡属性”的特有观感,对他们而言,这个场域是每天都会遇见的“老友”,并不需要到此一游式自拍打卡,更多是一种熟悉感和轻松氛围,是属于开放式商业体的特殊价值;午餐后,我甚至看到有游客组团前来参观历史保护建筑,这类场景在新天地、豫园屡见不鲜,但在上生·新所,这里更像是对城市人文历史的深度探索,拓宽国内外客人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认知视野。

这些观感体验,是我此前作为商业观察更多着眼于项目基础定位和规划时所错过的,但却是项目在商业之外更多元化的意义所在。回到商业本身,当上生·新所扮演的公共空间角色愈发深入时,其商业内容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上海都市人商业偏好和态度的展示窗口。让户外、运动、健康生活方式等标签的建立无形中多了一层逻辑意义,跳脱于目的性消费、前店后企等商业话术,它们某种程度上是近几年宏观环境变迁下,消费者与项目共同带来的内容呈现。‍‍‍‍‍‍

希望今年下半年的上生·新所,继续热闹。‍

关键词: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国IT产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