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下半场一定是生态和体系之争,可能会充斥一部分‘以车为流量入口’的互联网平台经济的特征。”上海车展期间,长城汽车总裁穆峰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谈道。
4月18日-27日,第二十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在上海举办。作为今年全球第一场A级车展,本届上海车展引起市场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中国自主品牌成为上海车展上最大的亮点。
(相关资料图)
据穆峰介绍,在为期10天的上海车展上,长城汽车旗下哈弗、魏牌、欧拉、坦克、长城炮五大品牌携近30款产品,其中超15款智能新能源产品亮相。
上海车展展现出的“新能源”趋势也是整个汽车市场“电动化”发展浪潮的直观体现。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65万辆和158.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7.7%和26.2%,市场占有率达到26.1%。
市场竞争进入耐力赛阶段
下半场为平台和体系之争
随着本届车展上新能源汽车占据绝对C位,汽车智能化竞速赛开启。过去的几年间,新势力的搅局可以说是带动了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从行业表现来看,2023年既是传统车企反击的高光时刻,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也将迎来下半场的鏖战。
对于当前新能源赛道的混战,穆峰表示:“中国的新能源转型竞争力十足,既有动力路线,也有智能化支撑,如果细分还有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还有其他的一些长板。因为整车制造以前的门槛很高,进入汽车产业的门槛也很高,当新能源转型以后,大家认为做车不过如此,门槛很低的。”
“引用手机竞争的形态,智能机刚刚起步的时候,终端市场手机的竞争和现在汽车的竞争差不多。竞争后,就留下了几家掌握全栈CM(合同制造)能力的企业,那些山寨企业就没了。”穆峰进一步说道。
与此同时,穆峰认为:“现在是新能源转型的上半场,上半场在赛道上很清晰,就是动力市场。但真正形成格局的,应该是下半场,下半场一定是生态和体系之争。一些提前做好了应对下半场竞争的产业布局、技术布局和体系布局的企业,或者不把蓝海市场中的现象作为红海市场竞争规律的这些企业,可能未来会有一些非常好的表现。”
在穆峰看来,现在低质低价的这种新能源车的竞争行为,客观上扰乱了市场的秩序。这种现象是暂时的,它不可持续。对于长城汽车来说,上半场是热身赛,从我的维度来讲,我愿意长城汽车成为下半场的王者。
国信证券在研报中分析道,2023年起,市场竞争进入耐力赛阶段,绝大部分细分空白市场都已被挖掘,各赛道的竞争激烈程度都有所提升。同时供应链环境趋于稳定,传统车企与造车新势力等发力追赶,行业格局仍存变数。
在电驱化内卷的市场格局下,长城汽车在未来有什么规划呢?
穆峰对记者表示:“长城汽车未来的品类布局依然是重点。大众经济性市场一定是中国汽车市场里面最大的一块,我们一定会聚焦于大众经济性市场。我们认为上半场不会是有实力企业的市场,下半场才是。长城汽车还要根据未来我们的产业布局、技术布局和体系布局去做高度的投入,长城汽车针对新能源转型不会一条腿走路。”
电动车强势“C位”
燃油车被“暴击”
一边是新能源汽车的强势增长,另一边却是传统燃油车的没落。此次上海车展,新能源百花齐放,燃油车却“门可罗雀”。
据乘联会数据,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从2017年的56万上涨至2022年的650万辆,增长幅度1060.1%,渗透率达27.6%。与之相对的是,传统燃油车(乘用车)销量从2017年的2365万辆下滑至2022年的1488万辆,下滑幅度约36.84%。
对于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的竞争,穆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当新能源转型以后,中国的大众乘用车市场逐渐演变,由二元化格局演变为三元化格局,由一线新能源品牌和二线新能源品牌来替代合资市场。二线新能源品牌的定位会越来越下移。那么油车既要保持和二线新能源车型政策上带来的价差,也要保持一定的新能源溢价的价差,价格就一直在往下走,新能源车价格就一直往下压。”
“可以把它理解为是价格战。但是如果我们来看底层逻辑的话,是新能源的渗透率在给油车施压,不能把它简简单单的想象成一个价格战。”穆峰进一步说道。
东方财富证券在研报中指出,整车企业将进入“战国时代”,非生即死,弱势企业将被淘汰。特别是近期特斯拉连续降价,结合汽车产业发展规律,我们认为未来几年整车企业之间激烈的价格战不可避免,新能源车VS燃油车,传统势力VS新势力都会出现非生即死的比拼。弱势车企被市场淘汰将会成为未来几年行业发展的常态。降低成本与寻找差异化将是整车企业的共同诉求。
总体来看,本届上海车展展示出了新能源汽车的强大势头,而传统燃油车则需要在多个方面加强提升,以保持市场竞争力,添翼数字经济智库高级研究员吴婉莹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建议道,“电动车的兴起将对燃油车提出更高的要求,燃油车应在外观设计、驾驶性能、节约油耗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同时在优惠活动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继续加强,充分放大其相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比较优势,从而实现维持甚至抢占更多的市场占有率的效果”。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国IT产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