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消息丨【财经分析】地产债估值修复进行时 板块结构分化背后风险出清仍需警惕

时间:2023-02-24 22:12:14 来源: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上海2月24日电(记者 杨溢仁)近期,在政策利好的影响下,包括地产债在内的各企业类型产业债券的信用利差皆有所收窄。

不过,分析人士提醒,后续地产债投资仍需持续关注政策落地效果(尤其是地产需求端的变化),可以适度关注有一定超额价值的地方国企短久期(诸如半年左右或者1年以内)下沉策略。同时,审慎规避弱资质、尾部主体的出清风险。

地产板块呈现修复走势


(相关资料图)

自2022下半年以来,监管部门陆续出台了房地产支持政策“三支箭”,目前房企纾困供给端支持政策的框架已基本形成。

据券商不完全统计,仅国有大行给予房企的授信额度就超过了1.2万亿元,部分股份行、大型城商行也完成了对主要房企的银行授信,这意味着部分房企的流动性将有所改善。

无疑,当前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配合做好保交楼、稳民生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已成为重要的政策施力点。

受上述利好因素影响,在地产政策底部探明之后,聚焦到债市层面,伴随发债主体现金流的改善,以及债务杠杆的稳定,目前地产板块各券对应的隐含违约率有所下降,估值修复逻辑得以凸显。

公开数据显示,年初至2月19日,中证地产债指数上涨2.5%,中资美元房地产投资级债券指数上涨4.4%,中资美元房地产高收益债券指数上涨10.0%。

“个人认为,2023年地产债定价几何,主要锚定现实困难和政策发力间的实际状况,在此过程中通常市场先行,即预期相对乐观。”一位机构交易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地产债仍以交易政策预期为主,只要政策仍有增量行为,那么地产债就还有交易空间。”

“2022年以来,地产政策经历纠偏,目前已行至明确的宽松阶段。但相较之下,2014年至2015年出台的以棚改货币化为核心的放松政策仍为阶段性高点,现阶段的政策力度尚不及当时。”在天风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孙彬彬看来,“后续一线城市限售限购能否放松,以及是否会有进一步支持居民地产需求的相应政策落地值得期待。”

“在支持政策持续发力,楼市有望企稳回暖的带动下,预计2023年地产债的发行规模将超过2022年。”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分析师唐晓琳表示,“尤其美债收益率的高位运行将使房企境外融资成本维持高位,在2022年底境内房地产融资渠道已全面打开的背景下,我们认为2023年房企将更倾向于通过境内融资来替代部分境外融资,而这将进一步推动房企境内信用债融资需求的增长。”

偏空因素致使分化加剧

显然,随着系列稳楼市政策出台,市场信心正逐渐筑底。

2023年初至今,房屋咨询带看活跃度明显提升、经纪人交易信心指数改善、市场预期景气度回暖,商品房成交量边际修复,总体呈现出点状复苏的特征。

不过,部分业界专家认为,在我国置业人群及人口总量依次见顶回落、住房存量基本平衡的大背景下,未来几年房地产对国内经济的贡献率将大幅低于过去十年的水平。

瑞银证券消费团队进行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33%的受访者表示2023年不会购房,该比例高于今年春节前的调查数据(26%),反映出房地产市场需求依旧乏力的现状。

“考虑到市场需求的回温难以一蹴而就,叠加行业主体筹资可及性的差异较大,个人判断,后续板块内部的结构分化仍将加剧,尾部风险的持续出清亦无可避免。”上述交易员称。

“我们也认为,未来地产央国企与民企融资的分化将进一步凸显。”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固收首席分析师覃汉直言,“一方面,净值化背景下机构风险偏好有所下行,对于估值波动较大资产的关注度不断下降,而央国企信用债的安全边际较高,因此市场需求将获得边际抬升。另一方面,民企补充流动性更多会通过抵押担保的模式,央国企则能够更多享受到纯信用融资的优势,因此必然能获得更多的流动性支持。”

根据东方金诚统计,2023年境内地产债的到期规模为3067.32亿元,且存在大量展期债券到期;地产美元债2023年的到期规模为661.50亿美元,同比增加3.86%。

“需要提醒的是,展期等手段只是‘以时间换空间’,并无法改善筹资主体信用资质偏弱的内核。”一位券商交易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由此,后续各机构仍应对弱资质、尾部房企保持高度警惕。”

现阶段,包括中金公司在内的不少机构均判断,尽管前期政策放松力度较大,但是目前居民购房信心仍然不足,尚未看到商品房销售明显改善,房地产市场修复仍然任重道远。

择券布局仍需有的放矢

针对未来地产债的投资,中金公司进行的最新债市调查显示,选择 “虽然政策频发,但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仍可能无法快速提升风险偏好,且授信和意向授信到实际放款还有距离,考虑价格已大幅反弹,短期内不会新增地产债投资”的比例为45%,占比最高;另有33%的投资人选择了“真正国有发行人会在此轮政策支持下受益,未来风险可控,可加大配置或继续持有。但民企和混合所有制企业仍不考虑”;此外,有12%和10%的受访者表示“会考虑混合所有制企业和部分龙头企业债券,但是目前短期债价格已经较高,可以适度拉长久期”和“地产风险已经见底,可以适度下沉价格反弹不明显的中等资质债券”。

整体来看,在政策的“护航”之下,虽然接近一半的受访机构对地产债的投资仍趋于保守,尤其对非国企地产债的情绪总体较为谨慎,但不可否认,投资意愿存在边际改善的情况。

具体到操作层面,“对于交易盘,当前中高等级、偏短久期信用债的套息加杠杆策略依然是相对稳健的选择,此外可以在守住底线思维的前提下,适度考虑短久期(诸如半年左右或者1年以内)下沉增厚收益策略。”兴业证券固定收益研究中心总经理、首席分析师黄伟平称,“至于配置盘,现阶段中长久期高等级信用债的配置价值依然可以关注。”(完)

编辑:王柘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国IT产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